证券投资工具 司马懿征辽东留残局,一个小国不断崛起,隋唐为此困扰七十年之久

发布日期:2024-11-06 21:06    点击次数:179

证券投资工具 司马懿征辽东留残局,一个小国不断崛起,隋唐为此困扰七十年之久

招股书显示,2021-2022年及2023年1-9月,九源基因取得收入分别为13.07亿元、11.25亿元和10.23亿元,录得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5986.7万元和1.11亿元。其中,骨优导报告期内所取得的收入分别为3.55亿元、4.44亿元和5.58亿元,占九源基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2%、39.5%和54.6%。

事实上,大型餐饮企业均通过强化供应链、数字化等手段,来解决行业特有的缺点。但直至当下,中式餐饮上市困局仍未打破。

虽然司马懿被许多人认为是奸臣,不过他在魏明帝曹睿在位时,他还是有很多贡献,不但成功挡住蜀汉的进攻,甚至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叛乱,让魏国可以稳定发展。但司马懿在平乱时,却留下一个残局,导致隋唐两朝七十年间饱受外族侵扰,连唐太宗李世民死前都没办法处理好。

汉魏时期公孙氏割据辽东五十年,公孙度及其子康,父子两代经营辽东,建立了巩固的封建政权,二者统治时期为该政权的创建与发展时期。

自公孙恭至公孙渊,公孙氏政权开始衰落,直至灭亡。公孙渊统治辽东之际正是三国鼎立的外部形势下公孙氏政权由盛转衰、日薄西山之时。

在魏、蜀、吴鼎立争雄、逐鹿中原的尖锐斗争中, 东北地区南部一直是曹魏的势力范围。但是曹魏未完全统一东北之前,西蜀与东北因地域远隔,鞭长莫及,未能与东北发生军事联系。

而位于长江流域的吴国一度企图争取和利用公孙政权和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以作为其同曹魏斗争的一种工具,借以牵制和打击曹魏的力量。因而公孙氏政权便成为东吴与曹魏为实现霸业而争夺东北的重要战略。

公孙氏投靠任何一方,都将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吴魏两国在争夺公孙氏政权的斗争与角逐中,由于公孙氏政权力量薄弱,并无长远之策,为求其苟安于辽东,则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时而降魏叛吴,时而归吴叛魏,夹缝生存,首鼠两端。

事实上无论哪一个政权取得绝对优势后,等待公孙氏政权的都将必然是灭亡的命运。

魏景初二年 (公元238年) ,魏遣老将司马懿远征辽东,攻打公孙氏。

公孙渊据辽东三世五十年,物力殷实,兵势称盛,又有辽河地势可恃,可以起到以逸待劳之效,如果指挥者见识不凡,素质出众,还可以苟延残喘。但公孙渊却没能做到这一点。他几次叛魏而南通于吴,企图借助东吴的帮助来抵制曹魏,既不能将将用兵,又未能充分运用地险兵多以延缓时日,因此当司马懿带着精锐部队杀到时,根本无力抵抗,很快就被击败,自己也被诛杀。

司马懿为了永绝后患,便下了一个残酷的命令,只要公孙渊属下的家属中,年纪有超过15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处斩。这项命令表面上让魏国边境获得安宁,却替隋唐带来长达50年的问题。

当时在辽东,除了有公孙渊这个势力外,还有一支名为高句丽的古老民族住在那边。

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气”。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持续了705年之久,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设四郡管辖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其中玄冤郡高句丽县就是高句丽人的聚居地。公元前37年, 西汉建昭二年,由夫余人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

原先公孙渊在辽东一家独大,任何势力都没办法发展起来,但被司马懿击溃,成年男子都被处死后,周边势力就有机会发展,高句丽也趁这个机会快速成长。

魏晋时期,高句丽王位宫在位时,屡次进犯辽东地区,企图占据东北大平原。由于和中原王朝的实力相去甚远,被毋丘俭等人率领的军队击溃。后虽复国,实力渐强,但在魏晋王朝的军事打击之下,其势力仍然被限制在千山山脉以东地区。

晋末中原大地战祸连年,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民族乘机南下,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形成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这给远处东北边陲的高句丽民族的发展带来了良机。高句丽人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在逐步蚕食了其周边的藏貂、沃沮、夫余等民族以后,越过千山山脉,占据了辽东之地。

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以后,建立了以鲜卑贵族为主与汉族上层人物联合执政的北魏政权,实行汉化政策,并以华夏正宗自居,试图进入江南,统一中国。

拓跋部进入中原后,柔然部落在北方大草原勃然兴起,致使北魏政权处于南朝、柔然和吐谷浑三大势力的夹击与包围之中。

为了自身的战略需要,北魏政权对高句丽占据辽东采取了容忍态度,封高句丽历代首领“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的官职爵位,以换取东北边境的安宁。

北魏灭亡后,高句丽又积极主动地与东魏、北齐打交道,称臣纳贡,接受其封爵,借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以利于对付其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从而达到壮大自己势力的目的。

在南北朝相互对峙的近三百年间,高句丽获得了较大发展。隋朝时期,高句丽版图扩展至“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在东北各少数民族政权中处于显著的优势地位。唐朝初年,高句丽已成为“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的大国,其势力发展达到顶峰,终为唐朝政府所不容。

自南北朝以来,突厥南下塞北,东联高句丽,西联吐谷浑等草原民族,结成了针对中原王朝的强大弧形。他们还通过海上和巴蜀,与江南陈朝连接,从而形成了对中原王朝的圆形包围圈,至杨隋灭陈前夕,这种形势从未改变。此后陈朝虽亡,但北方草原各族针对中原王朝的强大弧形依然如故。

北方草原各族针对中原王朝的强大弧形,是以高句丽为主谋。高句丽在北方草原各族强大弧形中居于为首地位,为了对抗中原政权,高句丽与北方草原各族达成某种共识。起着主导作用。

中原王朝与高句丽争夺对东北亚地区各少数民族支配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南北朝时期的中原战乱,给高句丽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隋唐时期,高句丽已相当强大,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不能与之抗衡,东北地区的契丹、鞋辐也非其敌手。随着实力的增长和地盘的扩大,高句丽与隋唐王朝展开了对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政权支配权的角逐,渐有雄霸东北亚地区之势。

而且辽东之地,位于辽东大平原的南部,气候条件和冀北相近。辽东地区河流纵横,地势平缓,土地肥美,草木丰茂,夏季炎热,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辽东地区南临渤海,是渔盐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冶铁业的发展,又为农具和兵器的制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五代以后,立足于此的辽、金以及后来的满清,之所以能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或入主中原,无不依赖于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有效地控制东北地区的政治局势,使东北各族服从中原王朝的领导,维持东北地区的政治均势,以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否,事关中原地区的安危。

晋室南渡以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直接控制。由于没有来自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牵制,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中原,割据称雄,给中原地区造成巨大灾难。高句丽人占据辽东地区以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拥有了向外扩张的资本。新罗、百济不能与之抗衡,契丹、鞋揭更是俯首称臣,大有统一东北亚地区之势。

此时,高句丽和隋唐两朝虽然大部分时间内表现出关系正常化,但战争的阴影无时不在。

东征高丽,收复辽东,目的就是打破以高句丽为首的北方草原强大弧形的包围,解除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性,成为隋唐两朝的既定国策。

为了永绝后患,隋唐王朝统治时期,对高句丽进行了近七十年连续不断地战争。

隋文帝、隋场帝父子共对高丽进行了四次征伐。尤其是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的东征,用兵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隋炀帝由于连年用兵高句丽,不断征发摇役、兵役,从而引起国内阶级矛盾的极度尖锐,邹平民王薄据长白山,首举反隋的旗帜,全国各地反隋义军风起云涌,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唐王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又数次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亦屡告失败,耗费一生都无法彻底解决,从而遗恨终生,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因乘高句丽的内乱才算是彻底征服。

可见当年司马懿的这个残局有多棘手证券投资工具。

公孙渊政权辽东公孙氏高句丽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