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赣抚大地,钟灵毓秀;临川故里,文脉悠长。临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韵味,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复建后的拟岘台
临水筑城润千年文脉
临川古称“临汝”,因境内有临、汝二水而得名。原属豫章郡南城县地,东汉永元八年(96),析南城西北境置临汝县。三国时,为吴国领地,属临川郡。隋开皇九年(589),临川郡更名抚州。因西丰、定川两县并入,临汝县更名“临川县”。彼时临川内设四隅,外分五厢,全县设23个乡、133个都。此后,临川疆域和区划历经宋、明、清多次调整,至清顺治四年(1647年),形成了13个乡、71个都的格局。近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持续优化,如今临川区辖7个街道、19个镇、8个乡,总面积21.25万公顷。这些区划调整,映射临川发展脉络,彰显历代治理智慧。
展开剩余76%地处赣抚平原向武夷山区过渡地带,临川地理位置优越,是赣闽交通要道。它汇聚了荆楚、吴越文化,接纳了中原、闽粤文化,孕育出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临川文化。千载岁月,兴衰变迁,临川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如同璀璨明珠,闪耀历史长河。
清道光三年临川县境山川图
古迹遗韵映岁月沧桑
临川古城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元(1165年)的文昌桥,横跨抚河两岸,桥身的斑驳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的佳话,则成为临川人的集体记忆。
文昌桥
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的拟岘台,是文人墨客聚集地、临川的文化地标。
名称源自唐代的文昌里,曾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临川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里保留着明朝古街和众多古建筑,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的民居随处可见。文昌里还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故里。作为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文昌里已经成为抚州历史文化的一张瑰丽名片。
文昌里夜景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千金陂,古称“千金堤”“文昌堰”。是咸通九年(868)刺史李渤组织民众扩挖冷泉陂故道而成。它状如巨龙卧水,被称为抚州的“都江堰”。
千金陂
除此之外,临川还有玉隆万寿宫、正觉寺、万魁塔、孝义桥、洗墨池等众多名胜古迹。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更见证了临川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临川的古韵今风。
玉隆万寿宫
才子风流抒万代华章
临川,自古便是人杰地灵之地,才子佳人辈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绝美词句,高度赞誉临川的文化底蕴与才子辈出的盛况。唐宋八大家中,临川独占王安石、曾巩两位文坛巨匠。“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的晏殊、晏几道父子,以其婉约词风,独树一帜。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其“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享誉世界。除了文学,临川在哲学、科学等领域同样人才辈出。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强调“心即理”,开启了中国哲学的新篇章。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为后世地理学研究和地图绘制奠定了基础。这些才子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朽的作品,为临川赢得了“才子之乡”的美誉,也让临川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王安石雕像
崇文尚学续文化传承
临川自古崇文尚学,岁月流转,文风愈盛,教育昌隆不衰。自宋而清,临川孕育了731名进士和1029名举人,其中134人被收录于《中国历史名人辞典》,临川人的著述更是多达770余卷,如《临川先生文集》《玉茗堂四梦》等。这些成就,得益于临川众多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临川书院始建于宋代,至清朝末年,较为知名的有兴鲁书院、临汝书院等11个。2018年,临汝书院得以重修,成为江西最大的仿宋建筑群,它承载了千年临川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印记。临川的教育传统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让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持续传承与弘扬,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一代代临川人。
临汝书院
如今的临川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留着独特的历史风貌。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众多古迹得到修缮专业股票配资公司有哪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续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发布于:北京市